In order to ensure the highest quality of our services, we use small files called cookies. When using our website, the cookie files are downloaded onto your device. You can change the settings of your browser at any time. In addition, your use of our website is tantamount to your consent to the processing of your personal data provided by electronic means.
Back

文化合作

文化合作 两个民族对彼此文化的兴趣在波中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就早已开始,但是更广泛的文化合作直到1949年波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才正式展开。目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包括音乐、戏剧、博物馆合作以及文学著作的翻译。电脑游戏等新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重要。 在二十世纪50年代波中文化合作的初期,艺术团体的访问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的演出在中国的流行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标志。195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创立了波兰语专业,这对于波中文化合作的长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随后的一些年里,随着波兰语专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拓宽了在中国的波兰文化爱好者,包括才华横溢的文学翻译家。特别是易丽君教授出色的翻译,使得中国读者了解了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亨利克·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维尔托德·贡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的作品。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的作品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大力推动了在音乐领域的波中合作。波兰交响乐团和乐队定期在中国举办音乐会,波兰音乐家也常常在中国的演出期间给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授课。中国钢琴家参加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华沙国际钢琴比赛已有多年。2000年李云迪成为了这一比赛的第一位中国冠军获得者。 除古典乐外,还有波兰的爵士乐团在中国演出授课。 得益于密茨凯维奇学院与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合作开展的活动,2010年之后,波兰戏剧迎来了在中国有史以来最活跃的时期。波兰艺术不仅在剧院和戏剧节上演,而且波兰导演还负责改编了中国文学,并与中国演员一起演出舞台剧,如陆帕(Krystian Lupa)导演的《酗酒者莫非》或亚日那(Grzegorz Jarzyna)导演的《铸剑》。 作为博物馆合作的一部分,2015年在中国最大的波兰展览《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近些年还在华沙国家博物馆和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举办了此类展览。 波兰电影作品也参加了北京和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并且波兰艺术家还参与了为中国学生举办的讲座和大师班。针对新的中国观众,则通过宣传波兰创作者的最新作品或以B2B形式支持两国创作者之间的合作,来推广波兰创意产业。 波兰文化和民族遗产部下属的两个机构,密茨凯维奇学院和负责外交部在公共和文化外交领域的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发挥着在中国地区协调波兰文化项目的主导作用。

{"register":{"columns":[]}}